4位潮新聞記者編輯,分享成為“專家”的“必殺技”

   如何成為專家型記者編輯,寫出讓人點頭點贊的報道?潮新聞逐浪移動互聯(lián)網(wǎng)時代,卻也始終深耕“內容為王”,這就需要“潮”里的記者編輯們不忘學習、練好內功,持續(xù)深耕行業(yè)領域,與時代同呼吸。

   5月14日上午,潮新聞打造專家型記者編輯分享會正式吹響人才隊伍培養(yǎng)計劃的行動號角。集團副總編輯、黨委委員、潮新聞總編輯王水明出席。潮新聞黨委委員、三委成員、各中心主任及50多名一線采編代表參會。潮新聞黨委專職副書記楊霞云主持分享會。

   會上,來自采編一線的4位潮新聞專家型記者編輯分別作了分享。他們是文娛中心馬黎、教科體中心伊志剛、財經(jīng)中心王燕平、報紙編輯中心李玨。這4位在各自領域深耕的“工齡”相加,已接近100年。

請點擊查看原文和視頻

   一條考古線一跑十二年

   馬黎以“三個標題”作為開場白。標題一:用考古精神做新聞工匠;標題二:當一個考古記者沒有史料可查;標題三:考古記者為什么抱著石頭!叭齻標題說同一件事!瘪R黎說,但后面兩個標題,更像是她的風格。

   馬黎風趣地表示,曾經(jīng)有讀者在錢報官微留言:還有考古記者這種分工?而她就是在從事新聞行業(yè)的第3年開始“考古”,那是2012年4月,她剛剛進入《錢江晚報》,被分到的第一條線索就是良渚考古:她第一次前往考古工地,第一次看到了在現(xiàn)場發(fā)掘的考古人。

   在這條路上的第13個年頭,馬黎依然堅持“窮盡,問到不能再問,細到不能再細,像考古一樣寫作!瘪R黎說,像考古學家找墓坑一樣,正光、側光、逆光,各個角度反復觀察,邊找邊剝剔,觀察土、土色,一切皆因“熱愛,所以就愿意不斷追求!

   “考古”多年,她說,更愿意選擇這些微不足道的“石頭”,無人選擇的小徑,不大起眼的碎片,隱秘不可察覺的聲音。在“不經(jīng)常有重大發(fā)現(xiàn)”的日子里,她卻寫出了與每個人的生活有關的故事,也是與人類未來有關的歷史。

   跟采訪對象跑完全馬

   同樣有12年持續(xù)報道經(jīng)歷的,還有伊志剛(因常年戶外、皮膚黝黑,同事送外號:黑師傅),今年7月,“黑師傅”將第三次踏上奧運報道之路。這位24年只待在一個部門的資深記者以如何做好奧運報道的準備工作為例,分享體育記者要具備的“必殺技”。

   今年7月,巴黎奧運會將在法國舉行。還未出發(fā),他已早早將巴黎奧運會32個大項、329個小項的比賽了然于心!拔覀內绾晤A知,如何選擇?早晚行程怎么安排,關鍵體力如何分配。”“黑師傅”早早做了規(guī)劃,更有他憧憬的內容:61歲的華裔盧森堡籍運動員倪夏蓮第六次征戰(zhàn)奧運會;格魯吉亞的射擊女運動員薩魯克瓦澤,將第十次踏上奧運賽場。“這樣的勵志人物有很多,奧運會是好故事的富礦,就看你事先功課做得細不細!

   最后,“黑師傅”總結了他作為“專家”的“必殺技”:要有幾十年如一日謙虛好學的態(tài)度;要有甘心于一個領域默默鉆研的精神;要在細分領域里做得精深,背后要有全面的知識結構做支撐。

   “還要有好身板,才能在艱苦的賽事報道周期里支撐下來!币簧黼熳尤獾摹昂趲煾怠毙χf,事實上,這也是他多年實踐的經(jīng)驗——10年前,他為了報道好諸暨作家周光榮跑馬拉松的故事,跟著他跑完了全程,用時4小時40分鐘。

   堅守一線是因為“缺錢”嗎

   自嘲還有不到4年就退休,卻始終“不求上進”,人生沒有一次參加領導崗位競聘的的王燕平,分享了他的財經(jīng)報道之路。

   “我至今還在一線奔跑,是因為缺錢嗎?”王燕平的開場白,是先給大家幽默地算一筆賬。

   “買房,我們三口之家,一人一套房;子女教育,女兒畢業(yè)兩年了,收入是我的5倍;還有養(yǎng)老,我跟老婆開銷都不大,存款足夠我們退休后逛吃逛吃。”

   王燕平說,他喜歡這份職業(yè),因為有成就感,體現(xiàn)了自己的價值,更重要的是,“每天和一幫有趣的人在一起工作!

   在王燕平的分享里,他認為要跑好財經(jīng)報道,先要學會跟老板打交道。在他看來,多年維護一個企業(yè)的關系,最終都是水到渠成的事。

   跑企業(yè),了解企業(yè),深入企業(yè),最后他的總結,也是一位企業(yè)家的話:“慢慢走,不停地走,穩(wěn)穩(wěn)地走,不出幾年,你就會成為走在時間前面的人!

   讓頭版更好一點再好一點

   “守版有責”是李玨的分享標題。

   常年夜班的李玨把自己的工作總結為4個“者”:編輯,是內容的整合者;編輯,是安全的把關者;編輯,是集體智慧的凝聚者;編輯,是厚積薄發(fā)的體現(xiàn)者。

   “晚報的頭版,如果說能被認可,這一定不是某一個人努力的結果,而是集體智慧的結晶!闭勂鹁庉嫴抗适,李玨說,這樣的情況幾乎每天都在發(fā)生:“在編輯部,編輯們、部主任、值班總編等等幾乎每天晚上,都在爭論、反復推敲、斟酌、修改。有時候因為一個稿子的處理或者標題各執(zhí)己見,甚至會爭論得面紅耳赤,但我知道,這里每個人,都只有一個目標,就是為了讓頭版能更好一點,再好一點!

   李玨說,成為“專家型”編輯的過程,是時間累積的歲月,“回想這些年,這些過程,對于業(yè)務探討的熱烈氛圍,我會覺得無比珍貴!

   在李玨的分享里,還有一句集團總編輯李杲曾經(jīng)說過的話:關鍵時刻的閃耀,靠的都是沉淀在平時的無數(shù)點點滴滴。李玨說,編輯的創(chuàng)新其實無處不在,但要選擇適合的時間點,以最適合的方式去呈現(xiàn),那效果就事半功倍。

   會上,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鄭嘉勵、“老斯基財經(jīng)”負責人何曉春等行業(yè)專家代表也分別作了精彩的主題發(fā)言。

 

鄭嘉勵、何曉春作主題發(fā)言。

   首批10名專家型人才

   在浙江日報創(chuàng)刊75周年之際,集團正式出臺《浙報集團關于全力打造高素質干部隊伍、高水平媒體融合創(chuàng)新人才隊伍、高素養(yǎng)技術技能型人才隊伍的意見》。為深入貫徹實施集團人才培育“1+5”行動方案,鼓勵潮新聞員工深耕專業(yè)領域,會上,潮新聞正式啟動培養(yǎng)打造專家型人才隊伍計劃,進一步探索創(chuàng)新機制激勵手段,讓專業(yè)人才更突顯專業(yè)能力,并與平臺形成雙向賦能良好生態(tài)。

   已擬定發(fā)布的《潮新聞打造專家型人才隊伍實施方案》計劃首批培養(yǎng)專家型人才10名,其中名記者3名,名編輯2名,名評論員1名,營銷能手2名,技術高手1名,創(chuàng)意達人1名;選拔30名左右專家型后備人才,在選拔這批人才隊伍中,各中心班子成員不參與。

   分享會的最后,王水明作總結講話。

   王水明表示,這幾位分享的潮新聞專家型記者編輯,都有一些共同的特點:有專業(yè)好學的精神、有歷經(jīng)歲月的積累、有吃苦耐勞的拼勁、有廣交朋友的本領、有點石成金的技能、還有淡泊名利的人生態(tài)度。

   王水明鼓勵潮新聞員工積極報名參加專家型人才隊伍的選拔培育。接下來,潮新聞要從六個方面入手,培育出有超級粉絲的名記者、名編輯、名評論員、營銷能手、技術高手和創(chuàng)意達人:一是搭建新平臺。通過設立名專欄、名工作室,打造名IP等,為不同類型人才提供發(fā)展平臺;二是組建人才庫。通過重大報道參與、重點項目培育、重大賽事挑戰(zhàn)等方式發(fā)現(xiàn)人才,搭建人才庫;三是多渠道培育。對于重點人才在資源調配、專項培訓、作品推介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;四是強化師帶徒。進一步發(fā)揮指導老師作用,深化師徒結對、傳幫帶機制;五是推出首席崗位制。建立潮新聞首席崗位機制,設立首席記者、首席編輯、首席評論員、首席營銷官、首席工程師、首席創(chuàng)意官等崗位,專家型人才優(yōu)先聘任;六是專項經(jīng)費扶持。各類人才根據(jù)業(yè)務發(fā)展需要,每年可申請專項資金,用于工作室項目運營、課題研究、設備添置等。

   王水明最后鼓勵大家,要把一線員工積極動員起來,讓有網(wǎng)絡思維、流量偏好的“戰(zhàn)士們”行動起來,要積極物色、打造潮新聞新星,共同努力創(chuàng)造主流媒體客戶端的新生態(tài)。

 

時間:2024-05-16 來源:浙江日報報業(yè)集團
作者:浙報大家庭 編輯:劉卓文